一流的企业需要制定行业标准,而一流的医学社团,除了要引领专家共识、指南的制定外,也需要构建一套开创性的标准体系,引领整个行业的规范化、高质量发展。
4月1日,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正式获颁《团体标准化良好行为评价证书》,成为全国首家通过此项评价的医学社团,标志着我省精准医学领域标准化建设迈入新阶段。该学会不仅以17项原创团体标准填补行业空白,更依托百余家分会资源,探索从“团体标准”向“国家标准”跃升的路径。在《“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国家战略背景下,其牵头制定的《医院多学科联合诊疗肥胖症中心建设指南》等创新团标,正为破解超重肥胖防治难题提供标准化“广东方案”。
标准是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用语言”。过去,精准医学领域因技术复杂、学科交叉性强,长期面临标准缺失、技术规范不统一等问题,导致医疗资源分散、诊疗效率受限。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常务副会长孙炳刚表示:“标准化的核心是让创新成果、新技术、新方法可复制、可推广。”近年来,该学会以“需求导向、质量优先”为原则,构建覆盖基因检测、临床决策支持、多学科诊疗等领域的标准化体系,团标被数十家龙头骨干企业、近百家三甲医院采用,成为行业实践范本。
此次通过国家级“团体标准化良好行为评价”,意味着学会的标准制定流程、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全面对标国际规范。中国质量认证中心评价显示,其标准化工作不仅满足GB/T 20004.1—2016要求,更在技术指标、应用效果上实现突破。例如,基因检测相关团标将技术误差率从行业平均5%降至1%以内,直接推动检测服务入选多地医保目录。这种“标准先行”的模式,正加速精准医学从实验室走向临床,从区域试点迈向全国推广。
在健康中国战略下,体重管理成为慢性病防治的“关键战场”。然而,传统减重诊疗模式存在学科割裂、疗效不稳定等痛点。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瞄准这一难题,联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等机构,起草《医院多学科联合诊疗肥胖症中心建设指南》,首次将营养科、内分泌科、外科等多学科协作流程标准化,开云注册平台明确“诊断-治疗-随访”全链条技术指标。这一团标预计2025年发布,将推动超百家医疗机构建立“一站式”减重中心,使患者减重有效率提升30%以上。
“标准的意义在于让复杂问题简单化、规范化。”广东省精准医学会常务副会长孙炳刚告诉南都记者,未来学会将联动下辖的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分会、数字医疗分会、体重管理分会等100余个分会,探索跨学科团标创新。例如,结合AI技术制定“个性化减重方案生成规范”,利用大数据建立“肥胖并发症风险预测模型”。这些原创标准不仅填补国内空白,更通过“国家标准采信”机制,为行业树立技术标杆。正如中国中检广东公司专家何晓晖所言:“谁能定义标准,谁就掌握行业话语权。广东精准医学团标的‘破圈’,正是广东省重视医疗标准建设,未来寻求引领行业发展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