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贤清:从0到1到无穷逐梦重症医学 第十届医学家年会57开云注册入口
栏目:行业资讯 发布时间:2025-01-21
 医师报讯(融媒体记者 裘佳)重症医学为何如此重要?因为它可以通过一系列抢救和生命支持措施将原本危在旦夕的患者从死神手中夺回生命,也可以为高难度、新兴治疗手段保驾护航。可以说,重症医学是现代医学发展到相当高度后的必然产物,代表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趋势,是现代医学进步的一个显著标志。  作为贵州省第一位危重医学博士,贵州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施贤清教授筹建ICU科室前,科室已换过5位科主任。从“光杆

  医师报讯(融媒体记者 裘佳)重症医学为何如此重要?因为它可以通过一系列抢救和生命支持措施将原本危在旦夕的患者从死神手中夺回生命,也可以为高难度、新兴治疗手段保驾护航。可以说,重症医学是现代医学发展到相当高度后的必然产物,代表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趋势,是现代医学进步的一个显著标志。

  作为贵州省第一位危重医学博士,贵州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施贤清教授筹建ICU科室前,科室已换过5位科主任。从“光杆司令”到组建一支受院内外高度认可的重症医学团队,施贤清将重症医学学科理念传播、扎实临床技能与团队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开启重症医学科的“逆袭之路”。

  在施贤清看来,自己进入医学行业“纯属偶然”。“当时比较年轻,对未来没有太多自己的想法,家里人很多都推荐了贵阳医学院,加上成绩匹配,我就进了贵阳医学院。”然而在学习了一学期后,施贤清觉得自己还是没有找到感觉,想回去复读重新高考。这个想法很快被父亲制止,父亲告诉他,男子汉做事需要专注,不能一天一个想法。父亲的话给了施贤清很多思考,他决定沉下心来学习。

  时间一晃而过,毕业后的施贤清在当地基层医院工作。经历了临床实践,施贤清越发觉得要更好地救治患者,自己的知识储备远远不够,亟需充电。于是,凭借努力,施贤清考取了研究生,虽然与外科失之交臂,却因此接触了重症医学这个最终成为自己终身事业的领域。

  我国重症医学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线年研究生期间读的重症专业,当时学校还没有这个专业,招研究生要挂靠在外科专业底下,大家对重症也十分陌生,都没有听过这种概念。”因此,开云注册APP施贤清成了贵州省第一位危重医学博士。当他2006年引进贵州省人民医院重症科主任时,医院已经换了5位科主任。施贤清进入医院后便开始积极筹备,而两大难题迅速摆在他眼前:没有专职医生、大家对重症医学不了解甚至有些偏见。

  “当时大家称ICU是重症监护室,在这里只有护士没有医生,各专科将重症病人转到这里来做护理,由各学科专业人员查房和救治病人。”施贤清着实体验了一把“光杆司令”,更令他难过的是彼时大家都认为重症监护室无非就是看看监护仪、调调呼吸机,没有实质性的意义。然而施贤清早已不是那个随意退缩的少年,没人就招人,先把团队搭起来,培养好重症理念和技能,真正能把重症患者从死亡线拉回来,也就必然能得到大家的肯定和信任。

  说干就干,在医院领导的支持下,施贤清招来了第一批新鲜血液,从一开始基本都是本科毕业生到后来逐步要求硕士、博士,施贤清非常注重人才建设,鼓励团队成员不断提升学科和外出业务培训,同时每周组织理论学习、病例分享、实战策略讨论、讲课能力培训等,开云注册APP使团队成员在医教研方面都快速成长起来。

  “最令我感动的是团队成员对重症医学科的热情和积极性。”施贤清介绍,2008年时由于汶川地震要收治一些伤员,科室提前搬到了现在这栋新楼,虽然队伍很年轻,甚至一些是其他科室转来的年轻人,但他们对这个专业有很大的热情,从不喊苦喊累,努力增长技能,提升救治能力,为医院整体救治水平的提升保驾护航。

  所有这些努力终有所收获。汶川地震期间,贵州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负责后方救治,转入科室的十几名伤员都获得了很好的恢复。通过血浆置换联合连续肾脏替代治疗(CRRT)在全国首例高致病性H7N9禽流感重症患者救治中取得了显著效果,有效控制炎症因子风暴,维护心、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患者最终获得成功救治。在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施贤清作为贵州省定点救治医院重症病房负责人,带领全体医护人员全力救治新冠危重患者,做到了零死亡,医护人员零感染。

  除了公共卫生事件的救治,团队对院内其他科室重症患者的救治也得到了认可。“有些在本专科认为不可能救活的人,在我们重症医学科把他救活了,一个个成功案例使医院整体对重症医学逐渐认可,理念也慢慢转变。”施贤清表示,如今,科室床位增至22个,年均收治危重患者2000余人次,各种监测设备、支持治疗设备齐全,帮助重症医生对患者进行全面监测和更精准的治疗。科室对重症患者的救治效率、救治能力都大幅度提升,对医院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重症医学的能力展现了医院的整体救治实力。

  尽管在科研领域也做了很多工作,施贤清始终谦虚地认为团队在科研方面才刚刚起步。“由于发展时间短,我们前期更多的聚焦于临床和教学,我本人因为博士毕业有一定的科研经历,但整体团队是最近七八年才开始慢慢开展起科研工作的。”施贤清介绍,目前团队主要聚焦于神经保护、脓毒血症免疫调理、心脏重症、危重孕产妇等方面,主要针对临床具体问题开展一些临床研究。

  如在心脏监测手段的深入方面采用超声联合闭口监测来精准指导心脏术后的治疗方向,特别在患者低心排时,联合有创监测对一些数据分析来更精准地控制液体、调整血管活性、呼吸参数,甚至可以辅助提示血液净化技术的介入时间,以便更精准地服务于病人,提高危重患者的治疗成功率。

  免疫调理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作用方面,由于危重患者通常免疫力低下,上呼吸机后有可能导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增高,团队研究发表了通过免疫调理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病率的文章。取得相应成果后,目前科室对于呼吸相关性肺炎发生的高危患者,除常规护理与治疗外,开展免疫调理来减少感染发生率。“从临床问题开展的研究又用于指导临床,这就是科研的意义所在。我们也希望未来做更多多中心的研究,提升结果的循证依据级别。”

  谈及从无到有,自己在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秘诀,施贤清认为,人才培养其实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更看重人品、对工作的积极性。“重症医学跟其他专业最大的区别就是危重患者危重程度的不确定性,虽然跟干预技术水平有关,但确实存在个体差异带来的不确定性预后。因此,从事重症医学的医护人员要有强大的心理素质以及敢于挑战的精神。不能说患者来了,看着都不行了就丧失救治信心‘躺平’了,一旦你‘躺平’了,患者可能就真的‘躺平’了。有挑战精神连带的就是奉献精神。因为患者预后的不确定性,可能经常出现各种紧急情况,前脚还是稳定的,后脚就需要抢救了,可能重症医护人员就要牺牲更多时间和精力。最后就是终身学习的精神,面对的日新月异的诊疗技术、对疾病认识的不断深入,学习交流绝不能停。”

  为此,施贤清在学术交流方面做了大量努力,从2008年起多次举办全省危重论坛,邀请国内外讲者来贵州讲学交流,为贵州省重症医护人员搭建了学术交流的平台。2021年作为协办单位参与全国病理生理大会危重技术大会的举办,2023年作为主办单位承办了全国重症医师年会,为全国重症同道交流搭建平台。2024年成立了贵州省研究型医院重症研究分会并举办了首届学术会议,邀请国内外重症研究学者进行学术指导交流,参会人员来自省内及国内其他省份研究人员,为重症研究发展搭建了学习交流平台。

  在施贤清看来,重症医学虽然算一个新兴学科,比其他专业发展都晚,但发展速度确实惊人。而随着AI技术、信息化技术、大数据技术的发展,相信通过技术融合、医工结合,未来必将对重症患者有更精准的监测和治疗。“打造智慧ICU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从而提升工作效率、救治能力和科研水平。”

  另一方面,施贤清认为,人文关怀不容忽视。如何实现医患共决策,让患者家属共同参与到救治中具有重要意义。“之前一个七八岁从三楼摔下来抢救的儿童令我印象深刻。当时孩子虽然生命体征慢慢稳定,但很多省外专家来看都认为可能脑干受损,植物人可能性很大,可能醒不了了。孩子的母亲很不甘心,积极参与到我们的救治过程中,经常陪伴唤醒。两个月后小孩完全清醒可以去上学了,并且智商没有受任何影响。因此我觉得重症的治疗并不是单靠医护人员的努力,家属的共同参与、支持配合具有重要意义。”

  施贤清表示,未来在新兴技术的加持下将一如既往地在人才培养、业务能力培训、科研方面不断着力,同时也将更好地探索医患配合模式,提升危重患者救治能力,初心不变,筑梦重症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