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回答:“我为什么要做医生?”
栏目:行业资讯 发布时间:2024-09-16
 医学生,一群将来要穿上白大褂、为患者生命安危扛起责任的年轻人。因为专业特殊的要求,医学生的思政教育与其他专业学生相比,拥有了更广泛的外延和更重要的价值。  未来,医学生们将要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因此医学生的职业道路必然是充满挑战和压力的。在漫长的学习和职业生涯中,医学生需要常常重温初心,需要去夯实自己的信念,更需要坚定为人民健康服务的信念。  通过对上海三所医学高校的采访记者发现,医学院

  医学生,一群将来要穿上白大褂、为患者生命安危扛起责任的年轻人。因为专业特殊的要求,医学生的思政教育与其他专业学生相比,拥有了更广泛的外延和更重要的价值。

  未来,医学生们将要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因此医学生的职业道路必然是充满挑战和压力的。在漫长的学习和职业生涯中,医学生需要常常重温初心,需要去夯实自己的信念,更需要坚定为人民健康服务的信念。

  通过对上海三所医学高校的采访记者发现,医学院校为学生设计了多样化的思政教育形式,医学生们在行走和行动的过程中,完成了感悟和教育,他们在一次次贴近民众和患者的实践中回答同一个问题:“我为什么要做医生?”

医学生回答:“我为什么要做医生?”(图1)

  上图:上海交大党委副书记、医学院党委书记江帆带着师生沿路讲解学校周边的红色印记。

  2023年春天的一个下午,上海交大医学院东校区校门附近,30多位交大医学院师生集合,开启了一堂行走的思政课。同学们首先认识的是校门口的八个石刻大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

  这堂行走思政课的教师、上海交大党委副书记、医学院党委书记江帆讲解说:“2022年上海交大医学院建院70周年之际,王振义院士将这八个字书写于泰山石上,八个字如今也是交大医学院的办学使命和每一个‘交医人’的精神铠甲。”

  从校门出发,师生一行沿着重庆南路、复兴中路、兴业路、淮海路探寻红色印记,从这些红色印记中学习中国诞生的历程和中国健康事业的发展轨迹。

  这堂形式新颖的“浸润式”思政课,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同黄浦区委宣传部、一大纪念馆联合打造,由交大医学院党委宣传部牵头,与学校多个部门合作实施。上海交大医学院所处的街区,是孕育中国红色火种的摇篮。在学校附近,有著名的一大会址,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中国发起组成立地(《新青年》编辑部旧址),周公馆(代表团驻沪办事处旧址),韬奋纪念馆,又新印刷所旧址,一大代表宿舍旧址等等。学校与街区各个红色教育基地充分沟通,整合资源,为医学生们设计出一条可以用脚步丈量的红色初心之路。

医学生回答:“我为什么要做医生?”(图2)

  上海交大医学院校园内,也有不少红色印记。比如校园内的东四舍,是“震声歌咏团”的诞生地。在艰难险恶的中,当时的学生们积极开展爱国,顽强发展地下党组织,同帝国主义势力做殊死斗争。1948年,震旦大学的“震声歌咏团”诞生,每逢周六下午,东四舍中就会传出《啃春泥》《团结就是力量》《放牛娃王二小》等歌曲,吸引了广大学生参与。地下党支部书记郑康林、党员丁永宁、葛富国等经常在东四舍等学生宿舍与积极分子通宵达旦地宣传革命理论,校内积极分子不断增加,出版的《震声》油印宣传小报也有了不少知音。

  江帆介绍,行走的思政课将红色故事与医学故事交融,将城市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开云注册入口是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汇聚,旨在持续打造区域融合的红色医学人文教育基地。行走的思政课通过寻访历史印记,引导医学生畅谈从医理想信念,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加贴近时代、贴近学生,让青年学生听之解渴、学有所得,真正爱上“真理的味道”。

  据介绍,上海交大医学院“学思践悟二十大、行走课堂起新程”思政课程接下来将结合大中小一体化德育建设,面向社区、医院、中小学全面开放,打造区校融合的红色医学人文教育基地,深度融合区域红色资源,进一步打造可阅读、可讲述、可漫步的“交大医学”红色文化名片。

  舞台上,由复旦大学学生演绎的故事,徐徐展开;舞台下,年轻的医学生们被学长和医学前辈的故事激励着。这台原创话剧名为《行走在大山深处的白衣天使》,剧中故事,来自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博士生医疗服务团(以下简称“复旦博医团”)在过往近30年志愿服务中真实发生的事件。

医学生回答:“我为什么要做医生?”(图3)

  上图:根据复旦博医团真实事件改编的原创话剧《行走在大山深处的白衣天使》。

  “复旦博医团”由博士生和医学专家志愿者构成,团队到偏远地区开展活动,涵盖义诊、专业讲座、学术交流等内容。“复旦博医团”迄今已经走过10余万公里,足迹遍布16省26县的36家医院。“复旦博医团”的活动既是对偏远地区、医疗水平相对落后地区的帮扶,同时也是对志愿者团队的思政教育。近几年,“复旦博医团”除了远赴偏远地区之外,还开展常态化的义诊、健康咨询及科普活动,深入上海各个社区开展医疗咨询,根据居民需求开展科普活动。

  话剧中有一个故事,人物原型是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骨科主任王达辉。王达辉以专家志愿者的身份参加了复旦博医团2022年暑假赴贵州剑河县的活动。他在当地义诊时偶然遇到一个髋关节骨折的孩子,如果不做手术很可能造成终身残疾,但家长因为经济困难决定放弃治疗。王达辉得知情况后请当地医院辗转找到这个当时没有留下联系方式的孩子,并为他申请到公益资金为他免费手术。王达辉来到孩子家接他去医院时,他看到的是一幢刚刚建成但除了床以外几乎家徒四壁的房子。王达辉说,“复旦博医团”里有不少在读博士生和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医生,大家来到中国偏远地区,看到基层群众就医状况,能够帮助年轻人们树立起更加高远的人生理想,对医生这个职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医学生回答:“我为什么要做医生?”(图4)

  上图: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骨科主任王达辉以专家志愿者的身份参加复旦博医团2022年暑假赴贵州剑河县的活动,到患者家中家访。

  王达辉向《新民周刊》介绍,上海医学院毕业生曾在贵州剑河县留下一段故事。上世纪60年代,十几名上医学子毕业后响应国家号召主动要求到最艰苦的地方去,他们千里迢迢来到剑河县一个偏远的乡村扎根,为老百姓提供医疗服务,并且培养当地赤脚医生,坚守了十多年。

  “复旦博医团”此次到剑河县,重走了上世纪60年代学长们走过的道路,团员们通过纪念馆中的实物和文字资料,去体会艰苦岁月里这些医学毕业生做出选择的原因,几十年前学长们的人生抉择也触发了今天的医学生和医生们去审视自己的人生道路。

  事实上,已经有一些优秀的医学博士生,选择回到自己的家乡为家乡的医疗事业做出贡献。

  2018年,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博士毕业生胡馗毅然放弃留在上海和前往美国高校的机会,回到贵州做一名普通医生,任职于贵州省人民医院。当时他已经发表SCI论文6篇,申请专利6项,并荣获“2018上海市优秀毕业生”称号,是欧洲心脏病协会会员、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青年会员。胡馗说,选择回家乡的“原因很简单,贵州比上海更需要我”。

  2023年的暑假,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2022级博士研究生陈天慧和同学、医学专家们一起来到宁夏西吉县。

  陈天慧是复旦博医团学生团长,学业优秀,攻读博士研究生期间已经发表12篇SCI论文,在科研上取得了不少成绩。大家眼中的“学霸”,却也有自己的困惑。陈天慧说,她是上海人,一直生活在城市里,大部分时间在实验室和医院度过,工作中面对的主要是数据和仪器设备。

  长年累月的科研工作让她对真实的疾病、真实的患者有了距离感,在科研工作遇到瓶颈时会感到苦恼。而西吉之行,给了她一次重温理想、重拾勇气的机会。

  刚刚博士生毕业留在肿瘤医院规培基地的莫少波,2021年参加了“复旦博医团”陕西宝鸡市和凤县的志愿活动。莫少波说,他从读硕士研究生时就关注博医团。“我是学肿瘤专业的,我们下乡去一位肺癌患者家里,他之前已经在宝鸡市人民医院做过化疗,医药费都是通过新农合报销的,家庭负担不大,当地基层卫生机构的医生经常开一个多小时山路来看望他,日常关心很到位。”莫少波与华山医院外科徐可教授一起,查看了患者之前的检查和化验报告,对他的后续治疗给出了建议,“这是我第一次跟其他科室的专家‘联合会诊’,患者听了我们建议后比较放心,走的时候一直拉着我们的手表达感谢”。

  莫少波说,参加“复旦博医团”的目的主要是实现自我锻炼,同时通过下基层,他对中国基层医疗和患者的境况有了更多的了解。

医学生回答:“我为什么要做医生?”(图5)

  左图:上海健康医学院吴韬院长的“开学第一课”,借自己援疆的经历来告诉医学生们“奔赴山海”的价值。

  右图:上海健康医学院校党委书记郭永瑾的“第一堂思政课”题为《一切为了人民健康》。

  学校大礼堂的舞台上,上海健康医学院院长吴韬穿一件白衬衫,挽起袖子、红色领带。这样的装束是从2021年他刚刚担任院长一职、为学生上开学第一课时定下的基调,“据说看起来像理工男”——他希望拉进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上海健康医学院诞生于“健康中国”新时代,是上海市属应用技术型本科医学院校。上海健康医学院自诞生之初便明晰职责:以医学为主干学科,培养面向基层医疗机构的医护人员及相关辅助人员。尽管成立时间不长,但上海健康医学院培养的人才已经得到社会的肯定,毕业生供不应求。2021年首届临床医学本科生毕业后,大部分学生都已经进入上海基层医疗机构,成为市民健康的第一守门人。

  “预防重于治疗”“健康关口前移”这些现代健康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但要将理念落实为行动,需要依靠一大批专业能力强、又善于与居民打交道的医护人员。

  面向基层的医生该具备怎样的思政素质?上海健康医学院继打造中国系列-人民健康课之后,学校学工部与马克思主义学院一起以“人民健康”为主题打造思政大课,校党委书记以“第一堂思政课”,校长以“开学第一课”的形式为医学生讲人民健康思政大课。

  上海健康医学院校党委书记郭永瑾的“第一堂思政课”题为《一切为了人民健康》,围绕“伟大精神”“辉煌成就”“使命担当”三个篇章向新生传递医学生的使命担当,引导学生要做新时代的“健康人”,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博学善思,践行致远;志存高远,追求卓越;健全人格,磨砺意志;强健体魄,兴趣相伴。

  而吴韬院长的“开学第一课”上,则借自己援疆的经历,来告诉医学生们“奔赴山海”的价值。新疆喀什二院在上海援疆团队和当地同仁的共同努力下,几年之中有了跨越式的发展。在吴韬院长展示的图片上,喀什二院新增添了不少先进的仪器设备。但决定一家医院诊疗和科研水平的最主要因素并不是设备,而是人才。吴韬勉励所有同学,特别是就读于学校新疆班的来自新疆的同学,掌握知识和技能后回到自己的家乡,反哺自己的父老乡亲。

  “希望大家今后能够为自己的家乡、为我们的国家多做贡献,也希望大家增强作为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吴韬对同学们说。记者|黄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