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脚医生向阳花,贫下中农人人夸。”赤脚医生,这个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家喻户晓的名字,承载着中国乡村医疗卫生的一段独特历史。回溯上世纪初,现代国家观念和科学话语如何塑造了中西医之争?特殊年代里,怎样的社会背景催生了赤脚医生的出现,他们又如何改变了乡村医疗的面貌?远渡重洋,乡村医生的经验如何被黑豹党所借用,最终成为新的社会实践?请听本期嘉宾方小平老师带来的精彩分享!
什么是赤脚医生?这个词是什么时候开始用的?我过去的理解这是个民间称呼,但看了《赤脚医生与中国乡村的现代医学》我才意识到,这是一个非常官方的制度。
赤脚医生这个名词,是在1965年之前的中国南方,特别是上海、浙江这些地区对于农村卫生员和保健员的称呼。因为在我们南方,我们要下地干活,都是赤脚的。这些卫生员或者保健员背着药箱给农业生产中的伤口进行包扎,给他一些简单的药片等,这些卫生员和保健员就被称作赤脚的医生,因为他要赤脚下地干活,这个名词原先是一个非常地域性的名词。
到了1968年,《人民日报》报道上海江镇人民公社的赤脚医生之后,这个名词就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开了,用赤脚医生这个名词来称呼原先这些农村的卫生员和保健员,以及后面在乡村里面的这些医生。实际上他们肯定不是赤脚的,但还有一个解释是说,所谓的赤脚,“赤”就是红色的意思,这是非常有时代意识形态的话语。
我还从来没这个角度来理解赤脚的“赤”字,但确实结合时代背景就比较容易去理解。那赤脚医生,它从一个民间口耳相传的称呼,到了上《人民日报》后普及,它和整个的国家制度是如何结合起来的?
从国家制度来讲,赤脚医生制度,作为一个解决农村医疗卫生的制度,并不是凭空出现的,它有一个漫长的历史脉络和发展演化的过程。我想大家多多少少都知道,在民国时代,我们乡村建设运动的这些知识分子,他们在定县或者在南京的江宁,包括在上海周边的高桥这些地方,他们都有一些试图解决中国农村医疗卫生的尝试。他们要建立一个三级的医疗体系,最低是在农村里面培养一些卫生员和保健员,把村里的卫生搞一搞,给农民提供一些最简单的医疗服务。这是一个制度设计上的蓝图,在1949年之前。
1949年以后,整个新中国建立以后,它开始全国范围内推广。当然这个推广过程有一些断层,比如说在之后,可能一段时间没有那么快发展。但是到了60年代中期以后,鉴于当时的农村医疗卫生状况,它开始迅速发展。到了“文革”这么一个特定的历史时代里,它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开始全国全面推广了。因为当时它被称为是贫下中农依靠集体力量,解决看病吃药问题的伟大创举。到了九十年代的时候,农村那些医生就已经叫做乡村医生了。乡村医生实际上很多人仍然是六十年代末成为赤脚医生的,他们到后面改了一个称呼,叫做乡村医生。当然他们经过了不断地培训、考核,成为有这么一个称号的医生。在农村里,我们仍然称呼他们叫做赤脚医生。
西药大规模进入乡村是一个很漫长的历史进程。最早我们可以回溯到两个世纪之前,也就是在战争爆发的时候,西医作为一种不同于传统中医的技术和实践,开始进入中国。但它一开始并不吸引当时的中国患者,但有些技术,比如眼科技术,比如用喹啉治疟疾,然后做手术一些麻醉的方法,还是比较受欢迎的,但这些主要是在中国社会的平民中,而上层社会更接受中医,因为这个时候中西医在技术、疗效方面并不像后面这样产生这么大的差距。
但到了19世纪的最后30年,医学史家查尔斯·罗森伯格讲,医学之前实际上没有那种很正面的形象,而这时医学的形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里面包括它对一些传统疾病的病理,比如说细菌学、病菌的认识,还有丝虫病、霍乱这些疾病的机制的认识了,这是理论上的认识。在1940年代,到了临床应用,现实的医疗实践中,它比较于中医产生压倒性的优势,这些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开始临床的实践的运用。
对,他们有个职责是买抗生素,在上海买抗生素,然后穿过汪伪沦陷区,怎么把药品送到苏北的新四军根据地,这是他们一个很重要的职责。因为抗生素刚出来的时候是很贵的,要用金条来买。到1949年以后,药品降价,但还是不行,药品的供应量以及价格都跟不上。我当时在看资料的时候感到非常震惊,在1957年的时候,一瓶四环素要170多块钱,相当于我们在杭州的农民不吃不喝干三年,他才可以买一瓶四环素。到了1969年之后,药品基本上一毛钱或者是几分钱就可以买到一瓶了。
所以四环素在整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农村是广泛使用的,变成一个灵丹妙药了。当然它产生一个后果,据说八十年代之前出生的中国人,你再怎么洗牙齿,仔细看的话,照照镜子,还是有那么一点黄,这就是四环素或者是土霉素吃多了的原因。
这里面就说明,西药进入中国,两种因素最重要:一个是制度的安排,第二是技术的进步,这两种因素缺一不可。我觉得相比而言,对于我们中国这样一个资源相对有限,但人口又如此庞大的社会来说,这种制度安排反而是相对来说更重要的。因为它必须要有一种力量,比如说我必须要降价,这一次要降37%,就是要让中国最底层、最普通的老百姓,买几分钱一棵四环素吃一下,他就不拉肚子了,不肚子痛了,明天就可以下地干活了,这是非常现实的一个问题。
看了你的书才知道,在赤脚医生的历史上,有一个高光时刻是1974年,当时世界卫生会议在瑞士日内瓦召开,当过卫生部副部长的王桂珍,她是作为中国赤脚医生的代表参加了这次会议,做了大概15分钟的发言。而且这事最后变成了某种中国经验,后来在全世界,比如第三世界国家,这种赤脚医生制度也作为一个很重要的参考,这是我过去可能从来没有想到的。您能给我们听众稍微讲一讲,赤脚医生经验在海外的传播吗?
坦白说,我没有机会看到王桂珍女士1974年在世界卫生大会的发言原文。但毫无疑问,她出席这次会议,以及在会议上的发言,肯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时刻。我们可以把王桂珍,中国第一个女赤脚医生,在一个世界性的大会上面发言这个事件,放在一个比较大的历史背景里面去看。这个大的历史背景就是冷战。1974年,中国重新加入了世界卫生组织。这是冷战时代,大国之间、东西方阵营,以及阵营内部软实力的较量。
这里面就涉及到好多国家,比如苏联、古巴、美国,包括中国。比如说美国,最近被马斯克关掉的国际开发署,在过去的援外中,对非洲的医疗卫生是有很多投入的。还有一个是古巴,虽然看起来它的经济不是那么高光,但它援外的医疗体制非常发达。在六七十年代,苏联也是一样的,它在六七十年代有很多比如说非洲(援助)。所以说,非洲有很多大国之间在医疗卫生上面的软实力较量。
那么中国也参与着这个软实力的大国之间的较量。实际上王桂珍在世界卫生组织发言之前,中国已经在1963年派援外医疗队到了非洲的阿尔及利亚。到了七十年代,中国医疗队在坦桑尼亚还有一首歌,有一部电影的。那么到了1978年,我们的乡村赤脚医生制度已经基本上经历过十年的发展了,它的成效也开始引起了世界的关注。开云注册下载一方面是世界卫生组织;另外一方面,当时尼克松访华,中美之间的医学交流开始以后,这个制度开始慢慢吸引到世界的注意了。
这里一个很重要的事件,就是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大会在苏联阿拉木图召开。选在苏联召开,实际上就是涉及到中国和苏联的之间关于阵营内部软实力的彰显了。这个时候,赤脚医生的模式是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以低成本解决医疗卫生的典范,这种模式在大会上被宣传的。包括到了八十年代中期,它对拉丁美洲、南美、秘鲁都是有一定影响的,这是对发展中国家,因为它资源不够。
但实际上,它对西方国家也产生了影响。因为七十年代,西方也开始反思社会医疗服务的公平性问题。为什么有些阶层接受的医疗服务比其他的群体要低?这里要讲公平、正义,所以社会医学就出现了。当时就开始有些大学设立社会医学系了。西方这些访华医学团到了中国以后,包括当时的美国公共卫生学会的主席维克多·西德尔,他宣传
刚才讲的是中国赤脚医生模式产生的影响,或者说引起的发展中国家、南方国家以及西方国家的关注。同时,赤脚医生所彰显的这种理念,也呼应了西方,譬如说其它国家的一些做法。美国当时有一个民族主义和的政党叫黑豹党,它设立一个叫做“人民的免费医疗诊所”。在理念上,因为它是民族主义、的政党,它是跟赤脚医生呼应的。还有一个就是,它也影响了医疗专业人士和组织的服务。比如说1978年,北美有一个“非裔美国人针灸咨询协会”,也叫做赤脚医生的针灸骨干,到少数族裔的社区里面为他们去提供这些服务。还有另外一个就是《赤脚医生手册》,在七十年代末翻译成英文,然后在西方、美国开始出版和发行,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事件,它对传播中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赤脚医生 / 乡村建设运动 / 晏阳初 / 新生活运动 /喹啉 /四环素 / 王桂珍 / 六二六指示 / 陈永贵 /覃祥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