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医疗体制改革30年成就和主要问题
栏目:新闻动态 发布时间:2024-10-01
 改革开放以来,卫生医疗领域的改革,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同时,卫生医疗领域与社会经济发展相比,也存在很多不适应的地方,这些改革历程为下一阶段发展和改革提供了基本经验,值得总结和借鉴。  医改30年来所取得的成就是多方面的,这既包括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提高,卫生医疗队伍自身建设,也包括整个卫生资源扩大以及医疗科技水平的发展等。本章主要研究体制方面的问题,因此仅就宏观制度变化进行回顾。  自20世纪80

  改革开放以来,卫生医疗领域的改革,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同时,卫生医疗领域与社会经济发展相比,也存在很多不适应的地方,这些改革历程为下一阶段发展和改革提供了基本经验,值得总结和借鉴。

  医改30年来所取得的成就是多方面的,这既包括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提高,卫生医疗队伍自身建设,也包括整个卫生资源扩大以及医疗科技水平的发展等。本章主要研究体制方面的问题,因此仅就宏观制度变化进行回顾。

  自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卫生事业,增强医疗卫生机构活力,扩大服务提供,缓解供需矛盾。这一时期,卫生服务体系得到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服务条件、水平和能力有了明显改善。1997年初,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了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要求卫生事业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1998年底,国家先后启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医疗卫生体制“三项改革”。2002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开云注册登录推进和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农村卫生发展。这一时期的改革探索为进入新世纪的卫生改革与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2003年以来。战胜非典疫情以后,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经济社会的统筹发展,高度重视和加生工作,在以往的基础上,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

  1.重大疾病防治工作扎实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和保障能力得到提高。传染病和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如SARS、禽流感等)应急处置能力不断上升,艾滋病、结核病、乙肝、血吸虫病等重大传染病发现、控制和治疗能力得到提高。截止2007年11月底,全国448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区)中,280个县(区)达到传播阻断标准,72个县(区)达到传播控制标准;2007年1~10月血吸虫病治疗和扩大化疗人数达289.5万人。预防免疫也有了新进展,2007年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提出“扩大国家免费规划范围,将甲肝、等15种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有效预防的传染病纳入国家免疫规划”。2008年卫生部印发《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实施方案》,进一步落实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的目标和任务。非典时期,我国采取了疫情网络直报,2007年全国卫生信息直报系统试运行,网络信息平台的使用进一步提高了我国公共卫生领域的应对速度和能力。

  2.社区卫生服务加快发展,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正在形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数量不断增加:2003年全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0101个,2004年增长为14153个,2005年17128个, 2006年22656个,2007年底全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2.4万个。2007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数达7.7万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6.4万人),社区卫生服务站总人员8.0万人。2007年与2003年比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增加1.4万个,卫生人员增加约10万人(增长1.6倍)。

  3.医疗机构管理得到加强,医疗服务更加规范。2004年起将医疗服务纳入卫生监督范围,开展“打击非法行医和非法采供血行动”。2006年,全国共检查医疗机构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45.4万户,取缔无证行医7.8万户,查处聘用非卫生技术人员行医2.7万户,吊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1064个,吊销医师执业证书533人。病床使用率提高,平均住院日缩短,医师工作负荷增加。2007年,医院病床使用率为78.4%,乡镇卫生院病床使用率为47.7%。与2003年相比,医院病床使用率提高13.1个百分点,乡镇卫生院病床使用率提高11.4个百分点。2007年医院出院者平均住院日为10.6日,比2003年平均缩短0.4日。

  4.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开始试点。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1.7亿城镇居民,2006年筹资额达到1747亿元。2007年下半年在79个城市启动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医疗救助制度逐步完善,2007年救助资金总规模达71.2亿元。2006年全国农村医疗救助支出资金15亿元,救助1823万人次;城市医疗救助支出资金10亿元,救助211万人次。

  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面扩大,农村卫生工作得到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2003年开始试点,截至2007年9月底,全国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县(市、区)达2448个,参合农民7.3亿人,参合率达86.0%,与2004年相比,开展新农合的县(市、区)增加2115个,参合农民增长8倍,参合率增长10.8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我国积极实施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从2004年起5年投资217亿元,重点加强中西部地区县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建设。

  6.中医药工作稳步推进,中医药事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务院成立了中医药工作部际协调小组,加强对中医药工作的领导。制定了《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加大对中医药事业的投入,实施培养名医、创建名科、建设名院和中医药服务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的“三名三进”工程。中医药服务体系进一步发展,中医药在疾病防治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其简、便、验、廉的特点正在惠及越来越多的城乡居民。

  7.中央和地方政府卫生投入显著增加。2003年全国卫生总费用6594.70亿元,其中政府、社会和个人卫生支出分别占17.1%、27.1%和55.8%。到2006年,全国卫生总费用达9856.3亿元,政府、社会和个人卫生支出分别占18.0%、32.6%和49.4%。2007年,中央财政医疗卫生支出达到631亿元,比2006年增长277%。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也应看到存在一些不足和差距,医疗卫生工作距离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盼还有较大差距。重大传染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严重威胁群众健康,卫生监督管理能力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的运行机制不适应公益性目标要求,卫生队伍能力建设仍然薄弱,医疗保障制度建设滞后,探索中国特色卫生改革发展道路的任务非常艰巨。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公共卫生领域的问题。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的事权和财权划分不清晰,公共卫生在一些地方特别是中西部地区投入不足;基层公共卫生服务网络不健全,卫生服务的触角还不够深入,影响了整个公共卫生体系功效的发挥;公共卫生组织预防的功能较弱。

  2.医疗服务领域的问题。将卫生医疗系统等同于国有企业,采取了与之相类似的改革措施,没有充分注意到卫生医疗的特殊性;在几乎整个改革过程中,前20年主要采取了以经济效益为核心的卫生政策;卫生医疗体制改革与国企改革相比,做成了“夹生饭”。国有医疗机构经营权、使用权和剩余索取权等权力行使不清晰,功能定位不明确,费用筹措存在严重问题,医院具有创收的压力和冲动,公益性作用下降。同时,非公有医疗机构发展严重滞后,影响了整个医疗体制改革的进程。

  3.药品生产流通环节存在的问题。生产环节缺乏产业政策规范和引导,药品市场进入“门槛低”,造成了药品生产企业多、规模小、低水平重复建设,开云注册登录行业集中度低,生产布局严重扭曲等问题。市场中的一些价格低、用量少的药品遭到市场排挤,被企业所摈弃,市场上一些药品短缺。流通环节出现了以下问题,流通企业存在小、散、乱的现象,未能充分发挥专业化分工的优势,备药不全,配送不及时,运营成本也不低,流通秩序混乱。

  4.医疗保障方面的问题。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改革是从公费、劳保制度过渡而来的,很多非正规就业人员和城市居民难以参加进来;没有参保的职员得不到政府或者社会的资助,“马太效应”导致参保和未参保的保障福利差距越来越大,缺乏社会公平性;“统账结合”的具体模式在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个人账户管理成本高,发挥的激励和约束作用日益弱化,有待改进;医疗保险缺乏和预防干预有效结合的互动机制。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存在一些问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还未建立起一个长效筹资机制;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差,医务人员缺乏,技术服务跟不上,这些管理和服务缺口短时间难以改善;制度建立行政成本很大,需要进一步改进。

  通过以上对四项制度的分析发现,在资源配置上,卫生和医疗资源向“上”集中,向“中心”集中;医疗保障利益向职工特别是正规就业人群集中;药品相关利益向流通使用环节当事人集中。从制度构建角度看,还未建立起与卫生医疗等事业单位性质相适应的非营利组织成长的法律体系和社会环境,这些问题是下一阶段改革的重点。